企业培训师

从选拔到留任,企业内训师队伍如何建设?

从选拔到留任,企业内训师队伍如何建设?

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,如何培养具有高素质的人才成了企业的重大课题,而提升各个岗位员工的知识技能不仅需要依靠外部培训和经验分享,更要依靠内部优秀员工进行知识技能传递、帮助和带动。

 

随着企业对培训的认知不断加深,企业企业内训师的培养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,本文结合自己参与和领导过的企业内训师培养项目的一些体会,谈谈我对企业内训师队伍建设的认识。

 

一、企业内训师对企业有何价值

 

首先我们必须明白企业为什么要做企业企业内训师项目,企业企业内训师项目究竟能给企业带来什么价值。只有弄清楚这个问题,我们才能出发。本人结合实践经历,提炼出五大价值:

 

1、组织智慧萃取与沉淀

 

组织智慧的不断积累、迭代需要依靠一批有内容、有经验的企业内训师萃取出来,以课程、手册、业务流程等方式沉淀下来。外来的讲师再好,也很难解决组织知识沉淀问题;内容再丰富,也很难符合企业真实情境,做到场景化教学,解决实际问题。

 

2、组织智慧传播与复制

 

组织智慧传播与复制,有赖于一批演绎、呈现能力强的企业内训师输出,从而达到赋能企业员工的目的。

 

3、培训成本降低

 

企业内训师的课酬成本相较于外部讲师成几何级数的下降,外部讲师费用动辄数万甚至数十万,而企业内训师的课酬显得极为亲民

 

4、学习氛围营造

 

成立企业内训师团队,有利于向员工传达企业十分重视员工学习的意志,同时也有利于加强员工的学习意识;

 

5、培训有效落地

 

由于企业内训师在企业较长时间,并且有丰富的工作经验,对企业内部运作情况和外部的经营情况都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和把握,对学习者的情况非常熟悉。因此他们输出的内容更具落地性。

 

 

二、企业内训师队伍打造四大坑

 

我在做企业内训师项目的时候,遇到过无数的坑,我把这些坑,作一个相对全面梳理,展现给大家。

 

1、选拔之坑

 

① 企业内训师无科学的选拔标准;我看过很多企业内训师选拔项目,出现频率最高的几个词和大家分享一下:有分享意愿,口才佳、对企业价值观认可、爱学习.....在我看来,这些并不是企业内训师选拔的核心标准,而仅仅只是及格标准,甚至是无关紧要的标准。

 

业务专家报名不积极:本人策划过很多活动,发现在企业里年轻人参加活动是最活跃、最积极的;而企业里的老人则没有那么多的热情,甚至排斥这些花哨的活动。这就使得报名的人在业务领域专业度上含金量不足,显然他们并不是我们真正的客户,更不是企业内训师培养的首选。

 

报名动机不纯:很多员工报名可能是因为:工作太闲、觉得培训有趣或者只是来学习一下,并不了解企业内训师的职责和公司为什么要选拔企业内训师

 

一部分学员报名仅仅是因为人力资源部或业务部门强压下去的指标,不得不来。

 

提交上来的课题五花八门,大部分不能与实际的业务发展相关联,像《沟通与表达》、《着装礼仪》、《时间管理》、《目标管理》等课题扎堆出现,内容上也大同小异,更重要的是,这些课题大多停留在理念和理论层面,缺乏实际的应用场景。

 

2、培养之坑

 

① TTT培训仍需要借助外部培训机构协助;公司没有沉淀出一套培养企业内训师的课程体系;

 

培养过于关注授课技巧,忽略课程设计与开发、结构思考力和教学设计;

 

很多公司只做了TTT初级培养,不涉及中高级TTT培训;

 

3、使用之坑

 

选拔上来的企业内训师,使用频率不高,甚至不使用,导致讲师成僵尸

 

② 企业内训师使用场景不足,基本只是授课,没有其他功能;

 

③ 企业内训师工教矛盾突出:优秀企业内训师无法抽出足够时间授课;

 

4、留任之坑

 

激励手段单一:只有课酬,或者只在教师节搞点活动。

 

② 企业内训师晋升数据不足,无法做到科学的晋升和降级;

 

我相信以上这些坑,对于培训管理者来说,你或多或少都遇到过。如果这些坑没有有效的填埋方式,将无法打造出一支高效助力业务达成的企业内训师队伍。

三、企业内训师队伍建设解决方案

 

本人在实践过程中发现企业内训师队伍建设有三种方式:

 

l “以师带课”——以讲师培养为主,带动课程开发;

对于培训成熟度不高的企业,可以走这种模式,先把讲师选拔上来,再慢慢带动课程开发。先易后难,循序渐进。

 

l “以课带师”——以课程开发为主,带动讲师培养;

这种模式是由总部命题,各专业条线写命题作文。人力资源部已经意识到课题提前规划的重要性,但是这种自上而下的统筹在选择课题方面却碰到了困难:总部因其身份和角色所限,给出的命题往往偏宏观,偏策略性——这是他们日常工作性质决定的——在业务的具体实操和应用方面缺乏细化、聚焦的应用场景。

 

l “师课共建”——企业内训师培养和课程开发共同建设;

将上述两种方式的优点结合起来,两条腿走路。既考虑企业内训师和课程的匹配度,又不脱离公司的对企业内训师队伍建设的轨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