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是近几年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,市场消费潜力超乎想象。
根据世界银行的调研数据,2019年中国GDP接近99.1万亿元人民币,按购买力折算为23.46万亿美元,经济发展速度世界第一名。
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企业发展,企业数量、规模都进入了快速增长阶段。
根据国家工商总局统计,2019年全国新增登记企业数量达739.1万家,同比增长10.3%,全年日均新设企业达到2.02万户。
2014-2019年间,新增企业数量CAGR达15.22%。
从企业就业人数来看,国家统计局发布的《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系列报告之十二》报告推算出2019年中国全部企业就业人数约29668万人。
2014-2019年中国各类企业新增登记企业数量情况(单位:万户,%)
资料来源:国家工商局 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
企业对管理培训的需求刺激了培训业的发展。那么中国企业培训市场规模到底有多大呢?
根据前程无忧调研统计数据,2019年企业平均培训投入2474元/人/年,测算出了2019年中国企业培训市场规模约7340亿元,而这7340亿还只是中小微企业的市场规模。
企业培训市场的主流消费群体央企、国企、外资企业、上市公司等中大型的企业,他们每年的预算少则数百万,多则数十亿。
中大型企业的培训费用当然也可以通过数据推算出来。
调查显示,2019年A股上市公司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达到了34364亿元,共有2460万名员工,人均创利为13.97万元,按照上市公司的培训费计提标准2.5%计算,上市公司的总培训费用约860亿。
此外,中国还有近40万家大型非上市企业,这些企业的产值约占企业总产值的30%,从业人员约4000万人,人均培训投入是小微企业培训投入的三倍以上,则是7500元/人/年,总培训费用约为3000亿。
中大型企业的860亿元培训经费,加上民营非上市企业约3000亿元的培训经费,再加上中小微企业7340亿元的培训市场规模,中国企业培训市场规模约1.1万亿元!
“共生型组织”将成为这个时代的赢家
版图决定地图,版图大小决定营业规模,决定话语权。但是我们要拓展业务版图,一定要单打独斗自己干?当然不是。
有的企业,只需要市场发生一次小小的波动,就会销声匿迹、查无此人,而那些能够逆风翻盘、借风发力的企业,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——共生型组织。
共生型组织能够真正驾驭和引领变化、能够彼此加持、互相成长、共创价值。
“共生型组织”将成为这个时代的赢家。
但是在培训行业,往往很多企业都没有认识到这一点,我们可以把中国培训行业分为三大类型。
第二类是产品型公司,具备极强的产品研发能力,却输在了营销上。
第三类公司同时具备销售型公司和产品型公司的特质,但是这样的培训公司在行业里不到1%
因此常常会在培训行业看到这样的情况,一家销售型公司成天想着组建产品研发团队,要把产品研发好,投入了很多精力做产品,但是产生的问题却越来越多,最后不但没有做出好的产品反而把销售精力分散了。
同样的,一家产品型企业,也想组建优秀的销售队伍,更有甚者直接挖一个销售团队回来,但是最后也会矛盾重重无疾而终。
数字化时代,万物连为一体,我们更应该有“万物共生”的概念。
培训机构发展的战略逻辑不再是竞争,而必然是一个共生的逻辑,培训机构应该让共生的能力成为组织的核心竞争力,寻找适合自己的协同伙伴,各自发挥所长,互补短板,最终实现裂变式成长。
从2012年到2021年,已有超过1200家展商、1.5万位机构创始人、10万参会者从世界各地来到培博会寻求合作、寻找商机。
2021年正值培博会十周年之际,这一次,培博会将依然引领行业趋势新方向,强势吹响行业之新号角,为行业注入新力量,创造新机遇、新发展。
01内容升级
60分钟时长过瘾
1大行业发展趋势论坛直击行业核心
行业干货内容过硬
权威首发行业白皮书深度解读行业最佳实践案例
02规模升级
28000+㎡,往届3倍规模
行业各领域国际国内最优秀、最有影响力的企业与品牌参与
30000+专业人士盛况空前
覆盖培训、教育全细分品类以及行业上下游供应全产业链
03形式升级
6+1师资采购专场
严选500+师资、1200+主流产品为讲师发展赋能
行业4大专题分会场
这里有强大的嘉宾阵容、前沿话题、实战内容及趋势分析
04体验升级
展会分区化
展商系统科学分区让参会者省时省力
展商多元化
不同类型的参展商多元化同台演绎精彩
05社群升级
受众广泛化
受众规模上万集合行业顶尖人员
参会者直接决策
高净值客户决策层直接参会现场达成合作甚至直接签单
06产品升级
产品广覆盖
产品类型多样化满足多元化场景需求
对接更精准
直击行业核心优质资源实现行业上下游精准对接
未来已变,随势而变,看见,更有远见!
9年来,培博会一直践行着“中国智慧,世界输出”的使命,一点点耕耘,希望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最优秀的培训产品。
相信在第一个十年之际,培博会这艘巨轮将驶向更加宽阔的天地,一如既往地成为行业进步、企业升级的风向标,继续推动中国教育文化产业“⾛出去、引进来”,助力中国企业持续发展,让全球好的培训产品互通、互融、互⽣。